翻筐卤煮锅凭借 “可升降 + 可翻转料筐” 的结构设计,解决了传统卤煮锅原料进出需人工搬运、批量处理效率低、劳动强度大等痛点,成为酱牛肉、卤猪蹄、卤豆干等规模化卤制加工的核心设备。其操作需重点关注 “料筐与加热系统协同”“批量原料卤制均匀性”“翻筐动作安全联动” 三大核心,遵循 “前期准备 - 翻筐卤制 - 清洁维护 - 安全管控” 全流程标准,结合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》(GB 14881)及设备安全要求,确保产品品质稳定、生产高效合规。以下从四个维度详细说明其标准化使用方法。
**

一、操作前准备:覆盖设备、物料与参数校准
操作前需确保设备状态正常、物料符合要求,为翻筐卤制流程奠定基础,避免因准备不足导致的效率损耗或安全风险。
1. 设备状态专项检查
相较于普通卤煮锅,需重点关注翻筐机构与联动系统:
- 翻筐机构检查:启动料筐升降按钮,观察料筐升降是否平稳(升降速度通常 5-10cm/s),无卡顿或异响;测试翻转功能(翻转角度通常 90-120°),确认翻转到位后能稳定停留,限位开关灵敏有效,避免过翻导致原料洒落;检查料筐网眼是否完好,无破损或变形,防止卤制过程中原料漏出。
- 加热与密封检查:电加热型需确认加热管表面无水垢,蒸汽加热型需检查蒸汽管路阀门开关灵活、无泄漏;检查锅盖密封圈是否完好,闭合锅盖后密封性良好,避免卤汤沸腾时溢出。
- 安全装置测试:触发急停按钮,确认设备(含加热、翻筐机构)能立即停机;测试翻筐与加热的联动保护 —— 料筐未降至低位时,加热系统无法启动,防止干烧或原料未浸没导致的入味不均。
2. 物料预处理与卤汤准备
- 原料批量处理:按工艺要求将原料分批次装入料筐,每筐原料装载量不超过料筐容积的 70%(如 50L 料筐装载 35kg 以下原料),避免原料过满导致翻筐时洒落或卤汤无法完全浸没;原料需预处理(如焯水、去杂质),沥干水分后装入料筐,防止稀释卤汤。
- 卤汤调配:按配方将香料包、酱油、盐等辅料加入纯化水,搅拌均匀后注入锅体,卤汤总量需覆盖料筐最低浸没高度(通常高于料筐底部 10-15cm),且不超过锅体容积的 80%,避免翻筐或加热时溢出;老卤需过滤杂质并检测 pH 值(通常 5.5-6.5),确认无异味、霉变后方可使用。
3. 参数预设与校准
根据产品工艺在控制系统中预设参数:
- 加热参数:肉类卤制温度 90-98℃、豆制品 85-90℃,保温时间 30-180 分钟(如卤猪蹄保温 90 分钟);
- 翻筐参数:部分设备支持卤制过程中 “间歇翻筐”(如每 30 分钟翻转 1 次,每次翻转停留 10 秒),促进原料与卤汤充分接触;
- 校准确认:用标准温度计校准设备温度显示,误差≤2℃;测试翻筐升降、翻转的时间参数,确保与预设一致,避免动作延迟导致的流程卡顿。
**

二、核心操作流程:聚焦翻筐与卤制协同
核心流程需围绕 “料筐升降 - 卤汤加热 - 翻筐辅助 - 保温入味 - 翻筐出料” 展开,重点把控翻筐与卤制的联动节奏,确保批量原料均匀入味。
1. 料筐入锅与卤汤加热
- 启动料筐升降系统,将装有原料的料筐缓慢降至锅体底部,确保料筐平稳放置,无倾斜;
- 闭合锅盖,启动加热功能,将卤汤加热至预设温度(如肉类卤制先加热至 95℃),加热过程中可开启低速搅拌(若配备),使卤汤温度均匀,避免局部过热;
- 待卤汤沸腾后,观察料筐内原料是否完全浸没,若未浸没需补充卤汤(确保符合锅体容积要求),防止原料露出导致入味不均。
2. 卤制过程与翻筐操作
- 常规卤制:保持卤汤温度在预设范围,通过观察窗监控原料状态,若出现浮沫需暂停加热,升起料筐(升至卤汤液面以上 5-10cm),撇除浮沫后再降下料筐,恢复加热;
- 翻筐辅助:按预设参数启动翻筐功能,料筐先缓慢升起(速度≤10cm/s),再平稳翻转(翻转角度 90-120°),使原料与卤汤充分接触,翻转停留 10-15 秒后复位;翻筐过程中需观察设备运行状态,若出现异响或卡顿,立即按下急停按钮;
- 成熟度检查:卤制时间过半时,可升起料筐,随机抽取 1-2 块原料检查成熟度(如牛肉用筷子插入,无血水渗出即为基本成熟),根据实际情况微调保温时间。
3. 保温入味与翻筐出料
- 原料成熟后,降低加热强度进入保温阶段(温度比卤制温度低 5-10℃),保温期间可减少翻筐频率(如每 60 分钟翻转 1 次),避免过度翻动导致原料破碎;
- 保温结束后,关闭加热系统,待卤汤温度降至 80℃以下,启动翻筐系统:先将料筐升至锅体上方,停留 30-60 秒沥干多余卤汤,再缓慢翻转料筐,将原料倒入洁净的食品级接料容器中;
- 出料后需及时清理料筐内残留原料,用纯化水冲洗料筐,为下一批次使用做好准备;剩余卤汤过滤后冷却至 25℃以下,转入 0-4℃冷藏保存,保存时间不超过 7 天。
**

三、清洁维护:分阶段保障设备性能与卫生
需结合翻筐卤煮锅的结构特性,分 “每次使用后、每日结束后、每月深度” 三个阶段开展清洁维护,延长设备寿命并保障食品安全。
1. 每次使用后清洁
- 锅体与料筐清洁:待锅体冷却至 60℃以下,用纯化水冲洗锅体内壁、搅拌叶片(若配备)及料筐,去除残留卤汤与原料;若有油污,用食品级碱性清洗剂(浓度 0.5%-1%)浸泡 15 分钟,再用纯化水冲洗至无残留,最后用洁净毛巾擦干;
- 翻筐机构清洁:用湿抹布擦拭料筐升降轨道、翻转轴,去除附着的卤汤残留,避免腐蚀;检查轨道内是否有异物,若有需及时清理,防止影响升降平稳性。
2. 每日生产结束后维护
- 加热系统维护:电加热型需清理加热管表面水垢(用柠檬酸溶液浸泡 30 分钟后冲洗);蒸汽加热型需关闭蒸汽总阀,排空管路内残留蒸汽,检查阀门密封性能;
- 翻筐部件润滑:在料筐升降齿轮、翻转轴承处添加食品级润滑油,确保动作顺畅,避免干磨导致的部件损坏;
- 安全装置检查:再次测试急停按钮、联动保护功能,确保灵敏有效;检查料筐限位开关是否松动,若有需紧固。
3. 每月深度维护
- 翻筐机构拆解检查:拆解料筐翻转连接件,检查销轴、轴承是否磨损,若磨损量超过 0.5mm 需更换;清理轨道内积垢,涂抹防锈油脂;
- 锅体与密封维护:检查锅体内壁焊缝是否有腐蚀或渗漏,若有需及时修补;更换锅盖密封圈(建议每 3 个月更换一次),确保密封性;
- 控制系统校准:重新校准温控系统、翻筐时间参数,备份工艺配方,防止数据丢失;检查电源线、信号线连接是否牢固,避免接触不良导致的设备故障。
**

四、安全注意事项:强化翻筐操作与设备联动安全
翻筐卤煮锅因涉及升降、翻转等机械动作,需额外关注机械操作安全,避免人身伤害或设备损坏。
1. 人员操作安全
- 操作人员需经专项培训,熟悉翻筐机构的动作逻辑,严禁无证操作;操作时穿戴防烫手套、防滑鞋,长发需盘起,避免卷入翻筐轨道;
- 翻筐过程中,设备周围 1.5 米范围内禁止站人,防止原料洒落或料筐意外坠落导致伤害;料筐升降、翻转时,严禁用手触碰运动部件(如轨道、翻转轴);
- 打开锅盖或升起料筐时,需先确认锅内蒸汽已部分释放,避免蒸汽烫伤;添加卤汤或清理浮沫时,需暂停翻筐与加热功能,确保设备处于停机状态。
2. 设备运行安全
- 设备需安装在承重能力≥设备总重量 1.5 倍的平整地面上,固定螺栓紧固,避免翻筐时设备晃动;
- 严禁超量装载原料或卤汤,严禁在料筐未降至低位时启动加热,严禁在卤汤沸腾时强制翻筐,防止卤汤溢出引发安全事故;
- 若设备出现 “翻筐卡顿、温度失控、异响” 等异常,需立即停机,切断电源或蒸汽源,联系专业维修人员处理,严禁带故障运行;
- 定期检查设备接地(接地电阻≤4Ω)、蒸汽管路压力(不超过设备额定压力 0.6MPa),安全阀需每年送检一次,确保符合安全标准。
**

结语
翻筐卤煮锅的标准化使用,核心在于 “利用翻筐机构提升批量处理效率的同时,保障操作安全与产品品质”。食品加工厂需结合设备型号与产品特性,制定专项操作手册,定期开展操作人员培训与设备维护,确保每一步操作符合卫生规范与安全要求。通过规范流程、精准控制、定期维护,既能充分发挥翻筐卤煮锅的批量加工优势,又能规避操作风险,为卤制产品的规模化、标准化生产提供坚实支撑。